朱振華(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以揭示人類文化和發展演變的本質。該課程主要使用考古學、人種學、民俗學、語言學的方法、概念、資料,對全世界不同民族及其文化衍變和現實狀態作出描述和分析。本學期的《文化人類學》課程主要面向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2018級歷史學專業同學展開。
作為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文化人類學》的課程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思維模式僵化和缺乏動手能力的突出現象。在學理意義上,該課程以“眼光向下”的學術視野,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觀察社會大眾和民俗生活,強調以“走進田野”的態度將所學理論結合實踐予以呈現,可以掌握開展田野調查的基本素養。結合春節前后疫情防控的現實要求和特點,本學期教師通過線上課程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生互評、田野報告撰寫,基本達成了學生能夠立足齊魯地域文化實際,從理論出發,自主采用社會調查的方法,通過“口述歷史”“民間故事與傳說”“民間文獻”“鄉村治理”等風俗調查或訪談活動的授課目標。
本案例呈現的就是《文化人類學》課程,以“田野調查”為特點的綜合實踐教學基本流程。


首先,按照“能力范式”的課程標準,在確定課程目標之后,教師第一步先對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流派,以及田野調查逐步確立的學術史進行了理論梳理和講解,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開展田野調查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授課內容的循序漸進,教師逐步從理論講解轉入田野調查教學案例示范階段。

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教師在課程講解中采用了大量實踐案例來具體闡釋田野調查的經驗和過程。例如,講解“民俗信仰”學習單元時,在課堂上分析了“章丘地區的禹王廟、龍王廟”案例,并在課堂上就此研究案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展開討論。在講解“社會組織習俗”學習單元時,以“晚清、民國時期山東地區的民間宗教組織”作為案例拓展分析。同時,利用教師精心設計的在線資源庫,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較為成熟的田野實踐案例。如,與我校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的“三德范”“大寨”“文祖”“龍山博物館”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有調研便利條件的田野點。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智慧樹、學習通、慕課等網絡平臺的作業模塊,為學生設計了“文獻綜述”、“問卷調查”、“研究設計”等不同版塊的在線作業,作業提交方式設置為html、WORD等附件形式的文檔,同時對作業提交的最后期限、重復提交問題等參數進行了有效設置。此外,教師還利用微信小程序對學生作業在線打分或寫評語,學生可在線提交并查詢作業。在作業互評階段,任課教師把優秀作業選放于作品展示區或在線直播時借助彈幕(同屏),讓同學互相觀摩和互相品評,達到“同伴互學”的效果。

結合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防控要求,作為本門課程的主要考核作業,在課程實施中間階段,教師除了先后舉辦了3次讀書會活動。更明確以“2020:疫情下的社區與鄉村”為主題,要求學生自選具體題目,以所在村居、社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家人、親友為調查對象,完成一篇不低于1500字的田野調查報告,并進行教師打分和線上互評。

總之,《文化人類學》課程通過教授和互動,要求學生具備開展社會調查、田野調查的基本素養,在此基礎上培育、培養對歷史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富有強烈興趣的本科生。與此同時,探索以“項目驅動”的方式建立一支教師、學生相結合的田野調查、研究的新型團隊,從而真正從生活文化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并進而對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民俗調查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在“能力范式”意義上的真正提高。
(編輯:李楠 李莉 編審:辛源)